干旄
诗经·国风·鄘风〔先秦〕
孑孑干旄,在浚之郊。素丝纰之,良马四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畀之?
孑孑干旟,在浚之都。素丝组之,良马五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予之?
孑孑干旌,在浚之城。素丝祝之,良马六之。彼姝者子,何以告之?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牛尾之旗高高飘,人马来到浚邑郊。素丝束束理分明,良马四匹礼不轻。那位忠顺的贤士,你用什么来回敬?
鹰纹大旗高高飘,人马来到浚近郊。束帛层层堆得好,良马五匹选得妙。那位忠顺的贤士,你用什么来回报?
鸟羽旗帜高高飘,人马来到浚城郊。束帛捆捆堆得好,良马六匹真不少。那位忠顺的贤士,有何良策来回报?
注释
鄘(yōng):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汲县北。
干旄(máo):以牦牛尾饰旗杆,树于车后,以状威仪。干,通“竿”“杆”。旄,同“牦”,牦牛尾。
孑(jié)孑:旗帜高举的样子。
浚(xùn):卫国城邑
鉴赏
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,车马隆隆,旗帜飘扬。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:旄是“素丝纰之”,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,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;马是“良马四之”,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,十分气派,意气风发。
第二、三章意思相近,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,距离浚邑越来越近,车马排场越来越盛。而离目的地越近,其情越怯。
此诗全用赋体,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,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“彼姝者子”一句,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“姝者”在全诗中的重要性。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认为:“‘西方美人’,亦称圣王,则称贤以姝,亦无所疑。”持“美好善说”的毛诗
创作背景
《鄘风·干旄》一诗,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,各家之说,可谓洋洋大观,但其中影响较大的,主要有三种。一是以《毛诗序》为代表的“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”;二是以《诗集传》为代表的“卫大夫访贤说”,三是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“男恋女情诗说”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02-104
2、
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05-106
简析
《干旄》是一首四言诗。此诗叙述了卫国官吏带着布帛良马,树起招贤大旗,到浚邑访问贤才的景况。全诗三章,每章六句,全用赋体,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,场面描写得很隆重,气氛表现得很热烈,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。
季文子论华国
《国语》〔先秦〕
季文子相鲁宣公、鲁成公,无衣帛之妻,无食粟之马。仲孙它谏曰:“尔为鲁上卿,相二君矣,妻不衣帛,马不食粟,人其以子为爱,且不华国乎?”季文子曰:“吾亦愿之。然吾观国人,其父兄食粗而衣恶,而我美妻与马,无乃非相者乎?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,不闻以妻与马。”
畏影恶迹
庄子〔先秦〕
人有恶迹而去之走者。举足愈数而迹愈多;走愈疾而影不离身。自以为尚迟,疾走不休,绝力而死。不知处阴以休影,处静以息迹,愚亦甚矣!
负暄献曝
列子〔先秦〕
昔者宋国有田夫,常衣缊黂,仅以过冬。暨春东作,自曝于日,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,绵纩狐貉。顾谓其妻曰:‘负日之暄,人莫知者;以献吾君,将有重赏。’里之富室告之曰:‘昔人有美戎菽,甘枲茎芹萍子者,对乡豪称之。乡豪取而尝之,蜇于口,惨于腹,众哂而怨之,其人大惭。子,此类也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