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人逃暑
李昉等〔宋代〕
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,日流影移,而徙衽以从阴。及至暮,反席于树下。及月流影移,复徙衽以从阴,而患露之濡于身。其阴逾去,而其身逾湿,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,随着太阳的移动树的影子也移动,他就挪动自己的卧席跟着树的阴影。等到了黄昏时分,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。等到树影随着月亮移动时,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,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。树影越移越远了,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。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,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。
注释
逃暑:避暑,乘凉。
孤林:独立的一棵树。
徙(xǐ):迁移,移动。
衽(rèn):卧席。
以:(用)来。
及:等到。
至:到了。
暮:黄昏。
席:睡。
于:在。
简析
这篇短文以“郑人逃暑”为寓言,讽刺了那些只知呆板应对问题、不能灵活变通的人。郑人在树荫下避暑,随着日光和月影的移动而不断挪动席子以求阴凉,表现出他在白天时的机智与灵活。然而,到了夜晚,他依然沿用白天的做法,却忽略了月光下移动影子与日光下的不同,结果反而被露水沾湿。这反映出他在处理夜晚问题时缺乏变通,显得笨拙。这则故事简短而寓意深刻,告诫人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,不可墨守成规。
伤仲永
王安石〔宋代〕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曰:“泯然众人矣。”
王子曰:仲永之通悟,受之天也。其受之天也,贤于材人远矣。卒之为众人,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。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贤也,不受之人,且为众人;今夫不受之天,固众人,又不受之人,得为众人而已耶?
永遇乐·落日熔金
李清照〔宋代〕
落日熔金,暮云合璧,人在何处。染柳烟浓,吹梅笛怨,春意知几许。元宵佳节,融和天气,次第岂无风雨。来相召、香车宝马,谢他酒朋诗侣。(熔金 一作:镕金)
中州盛日,闺门多暇,记得偏重三五。铺翠冠儿,撚金雪柳,簇带争济楚。如今憔悴,风鬟霜鬓,怕见夜间出去。不如向、帘儿底下,听人笑语。(撚 一作:捻)